【解析】拜仁三线无死角 手握5大优势将令巴萨胆寒

admin 时尚 2024-05-06 41 0

【解析】拜仁三线无死角 手握5大优势将令巴萨胆寒

在夺得了本赛季的德甲联赛以及德国杯之后,拜仁继续着自己的出色状态。总分7-1狂屠切尔西,拜仁在1/4决赛中与巴萨相遇。作为两个历史渊源颇深的对手,拜仁能够战胜巴萨挺进半决赛吗?日前,德甲官网特意总结了拜仁可以击败巴萨的5大因素。

1.世界级阵容状态出色

在进入2020年以后,拜仁取得了连续23场不败的骄人战绩。而如果从去年12月欧冠小组赛中3-1战胜穆里尼奥率领的热刺来看,目前拜仁的不败纪录已经达到了27场。

在这27场比赛中,拜仁取得了26场比赛的胜利,打进了86粒进球,场均进球数达到3.3粒,丢球数仅为20粒,场均丢球数0.8粒,还保持了12场零封。拜仁唯一没能取胜的一场比赛是0-0战平莱比锡红牛,这也是今年唯一一支没让拜仁进球的球队。事实上,在战平莱比锡红牛后,拜仁赢下了全部18场比赛,打进了56球,场均进球3.1粒,丢球数为13粒,场均丢球数0.7,9场比赛零封对手。

对比全欧洲,没有任何球队能与拜仁的出色战绩相媲美,在数据方面,其他球队也与拜仁相去甚远。作为对比,巴萨在过去20场比赛的战绩是13胜4平3负,进球数不到拜仁的三分之二(40个)。

2.罗伯特-莱万进球斯基

梅西当然是世界上最出色的球员之一,但即便是梅西球迷,也不能否认莱万所带来的巨大威慑力。波兰神锋在本赛季44场比赛中打进了53球,平均每73分钟就可以打进1球。而梅西的进球数则为31粒,平均每120分钟才能打进1球。在欧冠中,莱万也以13球领跑射手榜,排在第二名的是打进10球的多特前锋哈兰德。

在本赛季的7场欧冠比赛中,莱万全部进球,13粒进球4次助攻,这也是他在欧冠中的最佳纪录。在两回合7-1切尔西的比赛中,莱万参与了全部7粒进球。

在本赛季,莱万仅仅在6场比赛中没有进球或送上助攻。如果《法国足球》没有取消今年的金球奖的话,莱万很可能会从梅西手中夺得金球奖的桂冠。

3.均衡且强大的阵容实力

当然,大部分人的目光都会放在梅西和莱万身上。但巴萨也不能忽视拜仁的其他球员,拜仁可能是欧冠中实力最为均衡的球队。后防线上,诺伊尔的实力依然强大,他击败了特尔施特根继续担任德国一号门将。

而在莱万身后,还有同样擅长进球的穆勒。穆勒在本赛季的德甲中完成了21次助攻,还打进了8粒进球。纵观全欧洲,只有梅西的助攻次数比穆勒更多。除了穆勒,格纳布里也状态出色。巴萨的MSG组合打进了109粒进球,但拜仁的莱万+穆勒+格纳布里则贡献了130粒进球。其他球员方面,巴萨9人才一起贡献了62球,而拜仁的库蒂尼奥、基米希、格雷茨卡和佩里西奇4人就达到了这个数字。

4.强大的后防线

如果你不断丢球,进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。这个赛季,拜仁的进攻与防守都十分出色。拜仁有着本赛季德甲中的最强防线,诺伊尔完成了15场零封。在弗里克上任后,帕瓦尔、博阿滕、阿拉巴和戴维斯组成了完美的后防线。基米希则站在四名后卫的身前扫荡。

拜仁的四名后卫兼具经验与速度,能够在向前推进的同时表现出自己的实力,同时也能在防守中发挥自己的作用。特别是戴维斯,他的超快速度意味着他在左路的攻防可以无缝衔接。

而在本赛季中,不丢球对于巴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。他们的防守数据在西甲中仅仅排名第五,在所有比赛中保持不失球的场次只有35%,而拜仁在他们40%的比赛中做到了这一点。

5.弗里克的加持

拜仁在本赛季的重生堪称不可思议。在弗里克手下,拜仁在33场比赛中赢下了30场,打进了104个进球,只丢了24球。55岁的弗里克已经让最好的球员和球队成为了一个整体。他拯救了已经边缘化的穆勒,把基米希改造成了中场粘合剂,戴维斯则变成了世界上最出色的左后卫之一。

现在,拜仁的传统在弗里克手下重新回归,球队又恢复了活力,同时保留了一群对俱乐部有强烈认同感的核心球员。他在联赛中88%的胜率也是德甲历史上的最佳纪录。

在各项赛事中,弗里克的球队场均可以拿到2.76分,这要比海因克斯时期的三冠王还要多(2012-13赛季场均2.65分)。在场均进球方面,现在的拜仁也比三冠王时期的拜仁更出色,场均3.15球对当时的场均2.8球。

接下来的淘汰赛,虽然采用了一场定胜负的新赛制,但弗里克对此并不陌生。他曾作为勒夫的助手征战了两届欧洲杯和世界杯。无论是弗里克还是拜仁球员,对于这样的赛制都不陌生,他们更愿意将现在的欧冠看成是世界杯。因此在经验方面,拜仁无疑也战胜了巴萨。[MEMO url="http://v.img.pplive.cn/cp120/fe/b8/feb887ea4d9427fcc2009e9edb06acdb/1597102068274.jpg"]31528383[/MEMO]【巴萨VS拜仁回忆录: 梦之队3剑出鞘 梅西世纪之晃载入史册】

(Leeds)

评论